首页/ 党史百年/ 正文

党史百年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1-6)

发布时间 : 2023-02-19 17:40:51 来源 : 党建在线 浏览次数 :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来源:《求是》2022/23 2022-12-01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本刊自本期起开设“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专栏,连续刊发深入基层群众的采访调研报告,集中反映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务实举措和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本岗、扎根基层一线、认真履职尽责的生动事迹,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走进基层、走进群众。

努力摸准社区居民群众需求

《求是》杂志记者 陈有勇 天津日报记者 丁佳文

守望万家灯火,护佑美好家园,社区工作触达千家万户,连着亿万人民的心。

近年来,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用好“红色议事厅”,完善三级吹哨机制,健全网格化管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打造幸福家园。

“咱们要畅所欲言,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写自己的意见,分类贴到问题板上。”10月27日,港云里社区迎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红色议事厅”协商会,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茜主持此次停车规范问题意见完善会。半年来,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主题,港云里居民提建议、出点子,为解决停车问题建言献策。

停车乱、停车难曾是困扰社区居民的“顽疾”。港云里社区党委经过深入研究,建立起“红色议事厅”,以党员为骨干,组织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在开放空间进行议事。通过多次议事,社区达成“以居民为主、分类管理、限量进入、错时停放”共识,形成《港云里社区车辆管理实施方案》。抢占车位、私设地锁等乱象没有了,居民关系更融洽了。

治理重心“沉”下去,社情民意才能“浮”上来。港云里社区以实际行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红色议事厅”议事方式,让管理者和居民面对面交流、实打实交心,号准“脉”、解开“结”,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

港云里的变化,不仅得益于社区协商方式上的零距离互动,还得益于社区治理层级上的高效率联动。

2019年,天津着力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党建引领“一根钢钎插到底”。港云里社区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三级吹哨机制:“居民吹哨、社区报到——社区吹哨、街道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小区里面杂乱无章的‘飞线’好像一张张蜘蛛网,看起来很糟心。自从街道进行线缆整治改造,线顺了,心也顺了。”今昔对比,港云里社区居民李会霞非常感慨。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打造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图为2022年11月23日,社区居民在“红色议事厅”讨论优化社区治理事宜。 天津日报记者 胡凌云/摄

“飞线”问题并非一般的“卫生死角”,需要重新安装布线,仅凭社区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社区将“哨声”吹至街道。街道经过分析研判,发现此事涉及电信、网信等多家企业和职能部门,将“哨声”吹至区网信办、区城管委等相关部门。声声“哨响”,多方合力,还给小区一片敞亮的天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港云里社区不断完善三级吹哨机制,把“启动哨”放到居民手里,让“验收单”回到居民手中,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一声“哨”,吹响了社区共治共享的“好声音”,畅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时对社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社区工作是具体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摸准居民群众各种需求,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港云里社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上持续发力。

为将“红色议事厅”议事方式和三级吹哨机制落到实处,精准精细服务社区居民,港云里社区党委抓准落细网格化管理,打造社区治理“全科网格”。

港云里社区党委下设10个支部,建立了1个隶属党员群、1个在职党员群和10个网格居民微信群,有力统筹起包括80名楼栋长、238名志愿者等在内的群防群治力量,初步形成“1+1+N”的群防群治管理架构。网格员通过日常巡访、微信群,与居民唠家常、讲政策、做宣传,实时掌握房屋现状和人员动态,守护社区的平安和谐。

“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港云里社区深入学习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完善优化网格化管理,“有事找网格员”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口头禅。

如今的港云里社区,生活环境更舒心,邻里更和睦,居民群众心贴心、手牵手,共建更加美好的幸福港湾。

记者手记: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港云里社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把握实际问题和居民群众需求,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常口村画好“山水画”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初冬时节,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群山青翠,溪水如镜,映照着一张张笑脸。

11月10日,将乐县“理论宣讲大篷车”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讲首站开进常口村,志愿者们把接地气的宣讲送到群众家门口。村民孙桂英带领的舞蹈队成为宣讲的“亮点”,她们用自编的舞蹈,把宣讲推向了高潮。

党的二十大前夕,常口村的村民们领到一个特殊的红包——村里把去年卖“空气”的14万元进行分红,每人150元。孙桂英一家五口领到了分红共750元。她马上回家跟80多岁的婆婆分享了这个好消息。“婆婆很高兴,以前祖祖辈辈都是靠砍树卖钱,现在空气也能卖钱,不砍树也有收益,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成真了。”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时指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这些年,常口村把重要嘱托融入当地的村规民约,刻在村规碑上,融入行动中。2021年,常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元增长到145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万元。

空气变产品。“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听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碳”字,常口人的精气神就上来了,这是常口人的底气,也是常口人的信心。

2021年5月18日,在三明林业碳票首发仪式上,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成为中国碳票第一村。林业碳票让空气变成真金白银,开辟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新路,也让村民们更加坚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

“卖钱的空气实际上是碳减排量。”福建金森碳汇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江祈能带着两名队员来到常口村开始测算工作,“根据测算数据计算出蓄积量,再到固碳量的转换等,就得到为这片林地制发碳票的基础数据。”江祈能介绍道。

目前,常口村第二期碳票已经制作完成,涉及林地面积7181亩,经核算可达到21139吨的碳减排量。“按每吨30元的价格,这期碳票预估能有60多万元的收益。卖出去后,村民又能拿到一笔分红了。”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信心满满地说。

守山山聚宝。空气“打包”,鼓起腰包。把青山管护好,成为常口人的自觉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说到了常口村村民的心坎上。

青山环绕的常口村口,流淌着的是美丽的金溪,或晨雾起时,或夕阳西下,金溪河面总有一艘艘皮划艇划过。“来自外省的运动队看中这里的水质,在常口村租了房子,把这里作为训练基地。”

“如果当时卖了山,现在出多少钱都买不回这么好的水。”曾任常口村党支部书记的将乐县高唐镇副镇长张林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习近平同志对常口村干部说,生态林业也是未来林业,我们要把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统一抓好,要把水土保持摆上重要位置,否则将来就会满目荒山、两手空空。

图为2022年11月10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理论宣讲大篷车”党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讲首站开进常口村。 三明市将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林吟/摄

常口村地处闽西北林区,过去变现只有砍树一条路。常口村抵住“诱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治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统筹山水林田湖村等要素,实施常上湖保护修复项目。“以前这河没这么绿呀,河里总有几艘采砂船,搞得水都浑掉。”张林顺站在村口的沿河步道上,望向金溪的远方。如今,金溪水质常年保持优良,全村森林覆盖率超九成。

常口人知道,这满眼“绿色”来之不易。有了碳票收入,村民们的心更定了,更加爱惜眼前的山水。“现在大家伙儿都知道红火日子背后是守好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都知道更好日子还在后头。”

“碳”出更多新路。走进常口村村民邱彩立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25年前习近平同志到她家时的照片。“总书记当年走进我家,我拿出擂茶招待他,他还叮嘱说要勤劳致富、重视教育、团结邻里,这些后来都写进了我们村的村规民约。”时过多年,邱大姐记忆犹新。

“闲暇时,我会种一些配擂茶的小茶点,比如玉米、早芋、花生、毛豆等,游客们都很欢迎。”邱大姐满脸笑容地说,家里墙上挂着写有“勤劳致富”四个字的牌匾,这不仅仅是她的生活写照,更是当地村民这些年的生活写照。

休闲旅游业、观光农业、特色养殖业纷纷落地,优质企业接踵而至,村集体与企业共同投资……有了增收途径的村民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山林,逐步发展起生态经济,在“山水田”里写出好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未来,常口村将继续做好‘山’的文章,将丰富的森林资源更好地转化为致富新路。”党的二十大为村庄带来了思想武器和方向指引,常口村民心头攒着一把火,正紧锣密鼓筹划村庄的下一步“大棋”。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常思总书记青山绿水嘱托,口颂共产党一心为民情怀。”常口村的乡亲们把心里话写成对联,贴在常口村新村部门口,立志继续端稳“绿饭碗”,吃好“生态饭”,寻找更多“碳”新路。

庙荒村:红旗渠畔穷根拔了

《求是》杂志记者 何雯雯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太行山东麓,一条河流嵌于山腰,流淌不息,蜿蜒向前。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一条盘山公路依红旗渠而建,一路行驶,记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党的领导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顶酷暑、战严寒,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削平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旗渠畔庙荒村的乡亲们虽然解决了吃水的困难,但一直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受红旗渠水滋养的庙荒人在党的好政策的激励下,发扬红旗渠精神,向贫困宣战,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18年底,庙荒村顺利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4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比2015年增加了一倍多。庙荒村崛起为巍巍太行山脚下的一颗明珠。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应该来看看。”2022年10月28日上午,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党旗高扬“红”山村。冬日早晨的庙荒村,几个工人正在村西头忙碌着施工,这里规划建设一家新民宿。党的二十大代表、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正在现场与项目负责人商讨下一步施工方案。

10年前,45岁的郁林英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庙荒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决心带领村民拔掉穷根。就像当年父辈们修建红旗渠一样,郁林英认识到,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当年红旗渠都修成了,今天还有啥困难克服不了?咱就一步一步走,让太行山、红旗渠见证咱的誓言!”

2012年,郁林英带领村民依靠国家扶贫政策,改善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2016年,村里建成12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站。随后,成立种植合作社,发展苗木,建设“创客基地”。近几年,村里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特色民宿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父辈当年‘战太行’,我们现在要‘富太行’、‘美太行’。”郁林英说,“无论是修红旗渠还是脱贫攻坚,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党的政策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就有的是干劲,咱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庙荒不‘荒’的最重要法宝就是要让党旗飘扬在每个人心中。”

自强不息拔穷根。“走上台俺心里甜,党的恩情记心间,今天借此好机会,党的政策夸一夸……”记者刚走进村民郝心英家,就听见伴随着河南梆子声,欢快的曲子在小院回响。这是一座有着两层楼的小院,门楼上刻着“铭记党恩”。上层是客房,下层是餐厅,院中种着果树。

谁曾想到,过去郝心英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家人患病、女儿上学,全家重担都压在她身上。坚强乐观的郝大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借着村里发展民俗旅游的机会,在村头支个小摊,卖起农产品。4年前,借助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她把自己家翻了新,给经营的农家乐取名“自强小院”。

图为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西有巍巍太行山为屏障,红旗渠如一条玉带穿村而过。 林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脱贫攻坚,是如同当年“战太行”一般的鏖战。守着绿水青山还怕长不出“钱袋子”?守着红旗渠这个金饭碗还能再要饭?传承红旗渠精神,庙荒人凝聚起自强不息、摆脱贫困的奋进力量。

“我们对特色旅游、种植等创业项目,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时任庙荒村第一书记的陈军说,“在乡村创业大潮中,群众是真正的主角,决定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今,郝心英年收入4万多元。“摘掉穷帽子,还要过上更好的日子。我要继续奋斗!”记者离开时,郝心英站在“自强小院”门前,满脸笑容,挥手道别。

红旗渠畔话振兴。“中国有条红旗渠,渠水流经俺村里,俺村名字叫庙荒,脱贫攻坚是榜样……”汩汩而至的红旗渠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庙荒人。今天,更多庙荒人选择返乡发展,将外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家乡建设上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我听得格外仔细,特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句句都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郁林英就马不停蹄回到村里,同乡亲们开起“田间地头”宣讲会,一起谋划庙荒村未来发展蓝图。

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她告诉乡亲们,几年前整村脱贫摘帽,现在村里环境美、村民日子甜,但还存在短板。要进一步改造提升村里的整体环境,丰富产业形态和内容,夯实强村富民基础,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持续擦亮“红旗渠精神”这一红色品牌。

“作为红旗渠儿女,我愿做红旗渠里的一滴水,继续用心用力做好村里的事,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红旗渠畔落实落地,再让庙荒放光彩!”郁林英说。

记者手记: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这样强调。半个多世纪前,庙荒人和林县的干部群众一起,重新安排那一方河山,将红旗渠精神镌刻在太行山巅。新时代,庙荒人又在脱贫攻坚中高扬红旗渠精神,打赢了战贫斗困的硬仗,彻底拔掉了穷根。党的十八大以来庙荒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以一个村庄,见证了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

乡村振兴新气象

《求是》杂志记者 吴晓迪 四川日报记者 蒋君芳

从峨边彝族自治县县城出发,车子攀上海拔1300多米的宋家山麓,晨雾氤氲,清新的空气里透着青草香。一路上,背着背篓、骑着摩托车下山的村民络绎不绝,彝历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忙着置办年货。

11月18日早上8点,阿牛古机一家穿着彝族盛装来到新林镇茗新村村委会前的广场,与等候在这里的另外几家人会合。“每年过年前,我们都要拍一张‘全家福’。”他说,这是5年前就有的约定。那一年,茗新村刚成立,是当时四川最“年轻”的行政村。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茗新村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阿牛古机想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讲过的这段话,高兴地说:“我们要用拍照的方式,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记录下来。”

繁忙的工地:做强新产业。从广场出来,沿着蜿蜒的硬化村道继续向上,几栋钢架结构的房子已然矗立。一张鸟瞰图揭秘了这块工地的未来:一个镶嵌于茶园之间的农文旅产业园区项目。“这边是民宿的亲子套房,坡下是餐厅,前面是烧烤区……”在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的介绍中,眼前的场景立体可感。

成昆铁路复线通车在即,给茗新村安上了发展“加速器”,加快了农文旅产业园区项目的推进步伐。“要过彝历新年了,但项目的施工人员还在增加哦。”施工方现场负责人张世勇介绍,当天有150多名工人在同时作业,8栋民宿的钢结构焊接工作这两天就能完成,然后就进入内装阶段,确保11月底完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优先发展?产业支撑很重要。”新林镇镇长阿库达枝介绍,项目的实施就是把茗新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为茗新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更稳固的产业支撑。

沿着村道再往上走,就是村里的艾草加工厂和东西部协作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园。路边,“坡改梯”的层层梯田里,一周前才种下的茶苗透出新绿。“除了种植茶叶外,明年乌天麻的种植加工规模还要扩大,还要种300亩艾草。”张俊林有信心,一个个项目变成现实之后,村集体年收入将从现在的每年119万元基础上持续增加。

红火的超市:树立新风气。村民吉夺衣曲家的超市,是村里的积分超市。超市不大但货品齐全,货架上方的白墙上用红字写着: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

积分超市是2020年7月开张的,村民们在这买东西,用积分兑换就行。积分要靠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去挣。吉夺衣曲说,“总书记告诉我们,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积分超市让文明乡风看得到摸得着,给村里带来了新的气象。”正说着,一个黝黑的汉子走进超市。来人叫各比达哈,家住茗新村三组。“过年杀了猪,买点盐巴回家做腊肉。”说着他便拿出积分卡递给吉夺衣曲。6月底各比达哈母亲离世,他听从村干部建议,没有过度操办,也遵照新民约用礼金代替了活畜。“不仅受了表彰,还成了我们村的积分王,现在村里婚丧嫁娶都是按新风俗办了。”吉夺衣曲说道。

图为2022年11月18日,茗新村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前往太阳广场庆祝彝历新年,畅想新征程新生活。 陈俊逸/摄

各比达哈走后,吉夺衣曲的侄子吉夺拉尼赶忙从仓储室搬出货物补货。从16岁开始,吉夺拉尼就跟着父亲一起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也能得积分呢。”23岁的吉夺拉尼笑着指了指墙上张贴的《茗新村“积分超市”管理办法》,上面写着:外出务工男性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奖励100分。“这个100分我是拿到了的。”

欢乐的广场:畅想新生活。“音响好久到?音乐放起来,大家才好跳舞咧。”村里的太阳广场上,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们已在篝火前等候。一辆三轮摩托车的声音由远及近,彝族小伙尼里乌了载着音响设备从山坡上下来。

“这个小伙子勤快得很,脑子灵活,会挣钱。”在茗新村,30岁的尼里乌了小有名气。几年前,外出务工回来后,他留在村里搞起了养殖业,鸡、羊、猪都养过。村上引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后,他又寻思着给企业提供绿植服务,捣鼓出几片地开始种植花卉。

“明年我要开村上的第一家农家乐。”麻利地调试好音响之后,尼里乌了信心满满地讲述自己的计划。“村上的农文旅产业园项目就要建好了,到时候游客来了,肯定需要用餐,我要做特色的彝家风味给他们品尝。”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聊着新年计划。一周前才从成都务工回来的冷冷卢子也加入了话题。“听村干部说,民宿建好后要招服务员,我已经报名了。如果能选上,我就不出去了,一个月保底有2000元左右,干得好还有提成,还有保险,最关键是能照顾家里。”

“现在越来越多村民选择离土不离乡。”村支书张俊林说,“这激励我们努力把村子建设得更好,建成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广场上的篝火越烧越旺了,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

记者手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茗新村干部群众努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做强农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树立勤劳致富新风气。

走农业现代化新路

《求是》杂志记者 尹霞 《当代陕西》记者 梁生树

小雪时节,陕北进入传统的农闲期,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红彤彤的苹果已采摘完毕,可果园里依旧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给果树修枝剪叶、开沟施肥、喷药消毒……

田间连车间。不远处的苹果洗选车间里,清洗、分选、包装,一颗颗品相口感俱佳、身价不菲的苹果,源源不断地从南沟村走向外面的大世界。

“今年果子个头大、价钱好,17亩果园预计有20多万元的利润。”村民刘润喜边忙乎边盘算,一想到这笔即将到手的可观收入,脸上不禁漾起笑容。

美滋滋算账的不只是刘润喜家,村里家家心里都有自己的“账本本”,清楚地记着自家一年下来辛劳挣来的一笔笔进账,盘点着苹果产业稳稳托住的幸福光景。

“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10月26日,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称赞说,“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陕北黄土高坡,土壤通透性强,且含多种微量元素,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是联合国认定的全球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苹果便在南沟落地生根。然而,真正把苹果做成产业,做大做强,家家靠苹果致富,还是近年来的事。

“关键的因素是推广运用了现代农业技术,不走农业现代化路子,苹果产业做不起来。”村技术员赵永东感受颇深:“天时地利,贵在人和。这就是‘人和’。”

在陕北,一颗苹果,从开花挂果,到成熟采摘,再到卖个好价钱,这个过程存在种种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有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保驾护航,丰产丰收才水到渠成。

第一个风险就是冰雹冻害。黄土高原坡高沟深,气温变化大。春夏之交,正值苹果花期,遇上冻害,就会大面积减产。为解决这个难题,从挖熏烟坑到配移动桶再到喷防冻液,一代代农技员因地制宜,摸索出了科学防冻的“吉祥三宝”。今年春天,又遇寒流。党员、干部和果农一起,开挖防冻坑,喷防冻液,深夜测温度,“每个山头,干部带头,就为护好这朵苹果花。”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金龙全程参与其中。

春天护住了花,夏天果子生长期又难免会遇到冰雹侵袭。技术员们又为果园发明了防雹网,给各个冰雹带都穿上一层“防弹衣”。

防住冰雹,抗旱灌溉又是一大拦路虎。延安地区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村里绝大部分是山地果园,属于旱作雨养农业,果树喝水问题咋解决?

科技再次开路。村里通过筑水坝、搞滴灌、精细化管理,解决了果园用水和灌溉问题。而且,果树喝的不是普通的水,而是养分十足的水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出专门人员,过来指导安装设备。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管道,精准对接着一棵棵果树。肥料给得精细给得足,果树不渴也不饿,果子长得喜人,大伙儿种果的劲头儿不断高涨。

图为2022年10月27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果农在果园里采摘苹果。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摄

苹果越种越多,产量却不增反降。品种退化怎么办?农技专家接续攻关,对症开方:矮化密植,控根系、束树冠,让营养集中到果子里。树个头小了,管理更方便了,产量质量双双大幅提升。

苹果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小苹果,如何对接大市场?冷库储存、智能选果、自动分装,个性化设计、小型化包装,错峰销售、精准销售……插上现代科技翅膀的南沟村苹果,驰骋市场,声名远扬。

“这些年,村里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及时换,产量稳,质量好,路子对着呢。”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说。

“好政策一个接一个,人财物向基层下沉,南沟村发展一天比一天快。”驻村帮扶10多年的镇里干部张光红算了一笔总账:去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00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超50万元。“今年有望再上一个台阶。”

村民们感叹:“地还是那块地,从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当农民越来越有滋味咧!”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锋号,走农业现代化新路,南沟村人信心倍增、动力更足。

这阵子,大伙儿围着支部书记张润生“拉话话”,聊得最多的就是下一步的发展:

“我有个想法,摘苹果得上升降机,能高能低,省时省力;运苹果设计个轨道小火车,让苹果自己下山!”

“我认为产业链条还可以进一步延长。”

“咱们村这么美,是时候发展农文旅融合了。”

……

你一言我一语。一唱一和、一笔一划之间,一幅未来南沟村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图景徐徐呈现在眼前。

记者手记: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南沟村因地制宜,依托苹果产业走农业现代化新路。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有了现代农业技术这个利器,南沟村发展充满希望,现代化的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

来源:《求是》2022/24 2022-12-16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二)

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

《求是》杂志记者 蔡春玲 长春日报记者 孙娇杨

早上9时许,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助老餐厅的后厨里像往日一样传出当当的切菜声,厨师甘利群熟练地将几根西葫芦和胡萝卜切成薄厚一致的小块,在炒锅中倒入豆油、葱蒜开始“爆锅”,随着“刺啦”一声蔬菜入锅,浓郁的菜香扑鼻而来。

聚业社区助老餐厅,是一家专门为辖区老人开设的便民食堂。在这里用餐,辖区65岁以上老人两荤两素一汤仅需9元钱,低保户和残疾人更是低至6元钱。

“我们这家餐厅是2019年应社区居民要求开设起来的。”聚业社区党总支书记魏金国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长春市加快推进“千米社区”建设,聚业社区作为试点之一新增了35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怎样利用好这些新增面积、让更多的百姓受益?社区多次调研走访、听取居民意见。辖区内10个居民小区4605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以上,根据居民意见,社区决定开设“助老食堂”。魏金国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养老服务一直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重点之一,党的二十大对养老事业高度重视,作出战略部署。如何根据我们社区的具体情况做好这一工作,是社区干部们一直关注、经常思考的问题。在社区干部们心里,新增面积的使用,也是倾向于为老年居民服务的。”双方意愿一拍即合。社区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了相关餐饮企业派驻工作人员为助老餐厅提供餐饮服务,让老年人享受用餐优惠。

甘利群与晨颜,就是餐饮企业派来的两名工作人员。每天6时许,二人先去菜市场购买当天需要的新鲜蔬菜,8时前便来到助老餐厅开始一天的忙碌。在后厨,晨颜将购买的新鲜蔬菜清理干净后,又开始里里外外忙着收拾厨房、打扫前厅、准备餐具……甘利群则一直在后厨,先做凉菜、主食,再做各种炖菜、炒菜。在两人默契配合下,香肠、炸黄花鱼、炝拌土豆丝等凉菜与熟食迅速出锅,并覆盖上了保鲜膜。

按照提前订好的菜谱,甘利群继续起锅烹制热菜。因为前来用餐的都是老年人,所以餐厅的菜不仅少油少盐,营养搭配还要软烂可口。“土豆炖茄子是咱东北的家常菜,老人们都爱吃,即使牙口不好也能嚼动。”将刚炖好的土豆茄子放入食盒,甘利群又马不停蹄地做起海米西葫芦。“你看这海米都是无盐的,就怕老年人吃起来觉得咸。”甘利群边做菜边向记者介绍。

孜然肉片、五花肉炖冻豆腐、白灼双花……随着一道道美食相继出锅,时间也转眼到了中午。

“甘哥,饭菜做得咋样了?”“就等你来了,今天几份送餐?”“先给我一份,给王阿姨送去。”推门进来的是社区副主任郭珊,她口中的王阿姨是辖区的空巢老人王月琴。老人身体不大好,平时一人在家,吃饭问题都是在助老餐厅解决的。天气不好或者老人不愿意出门时,社区工作人员便充当起外卖员,将餐食送到老人家中。在聚业社区,像王月琴这样的老人还有好几位,72岁的谢振杰也是受益者之一。老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行动不便,老伴又患有心脏病常年服药,赶上下雨下雪,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给老人送餐到家。这正是聚业社区为解决老年人就餐问题提出的“社区食堂+网格配送+小区助餐点+配餐入户”的“1+N”模式,让老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即可享用到热乎可口又经济实惠的餐食,打通老人用餐“最后一米”。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辖区内10个居民小区4605户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一半以上,开设“助老食堂”,大大方便了社区群众,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图为前来就餐的老人们各取所需,挑选着自己喜爱的美食。 吉林广播电视台 张旭岩/摄

居家的老人可以享受送餐入户,愿意出门活动的老人则前来餐厅用餐。“开饭了没呢,我今天来得早。”11时许,居民孙立辉第一个来到餐厅,拿起餐盘打了爱吃的炸黄花鱼、炸地瓜丸、土豆炖茄子、孜然肉片。“岁数大了不愿意起火做饭,老两口一顿也做不了这么多花样。”孙立辉告诉记者,“助老餐厅不仅价格优惠,而且干净合口味,想吃饭了下楼遛弯儿的工夫就来了,特别方便。”说话间,老人们陆续到来,大家有说有笑地有序取餐、用餐,直言助老餐厅办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

在聚业社区,助老餐厅仅是众多居家养老项目之一。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生活,社区还将每月15日定为理发日,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并为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开设舞蹈室、棋牌室、心理咨询室……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姿多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让社区干部们对继续把养老事业做好更有信心了。”魏金国感慨地说,“我们将继续在养老服务方面下功夫,让更多老人享受到养老红利,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永兴街道聚业社区通过打造“1+N”模式的助老餐厅,努力打通老人用餐“最后一米”,努力让“小餐桌”释放出“大能量”,努力让社区里的“烟火气”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代村共富

《求是》杂志记者 王文婷 大众日报记者 纪伟

“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深受鼓舞,我们一定要坚定地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早日实现共同富裕。”10月24日下午4点,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党的二十大代表、兰陵县委常委(挂职)、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脚步匆匆地迈入大门,满怀喜悦之情,第一时间向代村党员群众代表传达大会精神。

带领全体村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王传喜20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到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地处沂蒙老区的代村实现华丽蜕变,它的故事被搬上电影银幕,主角就是王传喜。上任时面对的是近400万元村集体负债、126张法院传票和村中诸多矛盾,现如今村集体各项产业年总产值达38亿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7万多元。这位面庞黑红、厚实稳重的汉子,被誉为“乡村振兴领头雁”。

“今年我们村又盖了4栋楼,分给2000—2003年出生的年轻人。”11月25日,王传喜又驱车来到施工现场,指着刚刚封顶的安居楼说。多年来,代村以每平方米500元的价格为村民提供保障住房,仅为市价的1/10。

沿着贯穿代村东西的幸福路边走边看,树木掩映着一排排二层小楼,村民家门口就有幼儿园、小学和社区医院,村里还建起了老年公寓,上了年纪的村民免费入住,不仅不收钱,还按月领取老年优待金,年龄越大标准越高。村民新农合、新农保由村集体承担,非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每年享有4000元助学金,考入大学还有1万—5万元不等的奖学金……

村民享受到这样的好福利,得益于代村发达的集体产业。自从1999年成为代村党组织带头人,王传喜带领村民办商贸城、建农业公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农人培训,各类乡村振兴项目蓬勃发展。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表扬了代村。面对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嘱托,王传喜坚定了“珍惜荣誉再出发”的决心,这次“再出发”,他把带动更多村庄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在项目、资金等各个方面帮扶周边村庄,把我们的成功经验传承好、辐射好,使他们尽快富起来,搭上乡村振兴这班车。”王传喜提出一个新规划,带领代村及周边11个村形成乡村振兴“共同体”,带动区域内2.6万余名农民共同致富。于是,“田园新城”项目应运而生,“领头雁”王传喜开始了领飞更大雁群的新征程。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代村的发展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田园新城”项目规划之初,王传喜就牵头成立了12个村的联合党委,因地制宜盘活各村闲置资源,因村施策找准各自发展方向,一体化推进基础配套和产业发展。

“要是我们村也能像代村这样,那就太好了。”与代村仅一街之隔的晒米城前村党支部书记苑磊每次到代村参观都会这样想。“田园新城”项目使苑磊迎来了“复制”代村的机会。经过统一规划,各村依托实际积极寻找差异化发展道路,晒米城前村的新赛道就是花卉种植和销售。他们拿出4000平方米建设用地打造花卉交易市场,出这个点子的正是联合党委。如今晒米城前村村集体年收入超过70万元,有了这笔钱,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150—200元不等的养老金,米面粮油等物资都由村集体免费发放,每位村民年底还有1000元的分红。而就在几年前,面对债主的上门讨债,这个村集体甚至拿不出几万元的周转资金。

图为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夜景航拍图。 兰陵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代村西南侧的南小庄村也在“田园新城”项目规划内,他们将茄子和大蒜确定为拳头产品。这两年,该村党支部动员党员群众筹款20万元发展茄子和大蒜种植,但建设水井和生产路的资金却一直没有着落。代村就垫资100多万元,帮助南小庄村硬化了1.5万平方米生产路、打了30多眼水井。“在联合党委的统筹下,修路资金很快得到解决。现在,一条条柏油马路连接在了各村之间。”代村党委委员刘建永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代村派驻南小庄村的村派“第一书记”。近年来,已有3名代村党委委员前往基础薄弱村结对帮扶,帮他们把班子建强,把后备力量培养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捐助资金360万元,帮扶14个村庄开发建设16处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4座生态科技型冬暖温室,每年收益24万元,全部用于帮扶困难群众,惠及8个村、133户;打造“印象代村”古街夜游,辐射带动全县12 个乡镇 220 多个村的 1.1 万余名群众就业创业;兴建“农企园”吸引23家企业入驻,年生产加工各类蔬菜10万吨,产品辐射全国、远销日韩……“田园新城”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沉浸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喜悦之中的王传喜,正铆足了劲要把“田园新城”打造成亦村亦园亦城的乡村振兴先行样板、宜居宜业宜游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头雁领飞,群雁齐飞”之势正跃然可见。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代村共富的火热实践,提供了联村共建、共同致富的有益借鉴。

毛纳村,茶香日子甜

《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今日海南》记者 蔡萌

“五指山来碧连天,水满黎乡笑开颜,山路弯弯入云端,白云朵朵绕山峦……”初冬的海南岛温暖宜人,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近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远远便听到了曲调欢快的童音——这是水满乡童声合唱团正在排练合唱歌曲《阳光照进毛纳村》。

坐落在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的毛纳村,是一个黎族百姓聚居的村寨。近年来,毛纳村突出黎族文化、热带雨林、茶旅融合三大特色,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好的发展之路。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考察,了解海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情况,勉励乡亲们把茶叶经营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毛纳村干部群众听报告、谈感受、诉心声,纷纷表示,要把干劲鼓得更足、产业搞得更旺,将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变为现实。

绿叶成金叶,青山变宝山。高山雨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就了五指山大叶种茶的优良品质,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近年来,毛纳村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茶产业从备地种植、苗期管护,到采摘、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发展。茶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大家信心更足了!”黎族阿妈王菊茹喜笑颜开。近几年,她家开办了手工制茶作坊,并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注册了商标。不久前,在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下,她和村里其他茶农一起,前往标准化茶厂学习先进制茶技术,努力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是五指山茶最宝贵的招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水满乡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生态科技特派员李大飞说,“我们发展茶产业,也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他在毛纳村推行生态种茶法,不砍树、不伐木,间距拉宽、林下套种,以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毛纳村党群活动室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有寿时不时翻开自己的工作记录本,补充上新的心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照着把每一项工作都干好,大家才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王有寿感慨。

风光入黎村,开门迎远客。坐在毛纳村硕果亭,远眺可见“五峰如指翠相连”的奇峰美景,近观是“一水护田将绿绕”的田园风光。如何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拓宽乡村振兴之路?这是毛纳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高力近来常常思考的问题。

黎族竹竿舞、黎族共同舞是当地两种民间传统舞蹈。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毛纳村成立了歌舞队,从本地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选材,策划排练演出节目。“现在,歌舞队演出订单越来越多,即使登台给中外嘉宾演出,我们也不会怯场!歌舞表演必将成为毛纳村旅游业的顶梁柱、金招牌。”歌舞队队长王政珠信心满满。

海南黎锦历史悠久,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毛纳村通过培训激发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兴趣,助力传承传统文化,促进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7月8日,一场黎锦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毛纳村举行,为毛纳村及周边村寨埋下了发展黎锦产业的种子。

图为2022年11月13日,2022“雨林与您”体验活动开幕式暨“雨林时光”田园实景演出在毛纳村举行。 李天平/摄

“毛纳村要把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好”,“我们得不断发展壮大茶产业、黎族村寨乡村游产业”……党的二十大召开后,村民们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毛纳村的发展展开探讨,大家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足了。

发展有依靠,振兴有人才。走在毛纳村,一幢白墙黑瓦的旧宅格外引人注目,屋门上贴着一副对联:致富政策顺民意,阳光大道彰党恩;横批:共产党好。朴素直白的18个字传达着最真实炽热的情感。

今天的毛纳村整洁靓丽、浑然天成,但村民都记得村庄曾经的模样——村路泥泞难行,牲畜散养,草房破旧,文体设施缺乏。毛纳村的焕然一新,离不开“人”这个关键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毛纳村推进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党员带头让地让路,干部带头清除杂草;培养乡村振兴“明白人”,驻村干部和脱贫致富户成立宣讲小组……熟悉农村的本土干部,眼界开阔的外来人才,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紧紧抱成团,在共同富裕的康庄道路上加速前行。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毛纳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符传恺无比振奋,“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我要脚踏实地做好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了,年轻人返乡了,村容村貌提升了,黎家村寨的日子越过越甜了。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毛纳村,这个曾经落后偏远的小山村,借助旅游产业和茶叶产业的有效结合,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逐步实现乡村活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毛纳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绿染石漠话振兴

《求是》杂志记者 李雯博 云南日报记者 张文峰

“我们千辛万苦把山变绿复绿,下一步要多在吃好‘生态饭’上想办法……”冬日暖阳下,一场催人奋进的主题党日活动,在云南省西畴县多依坪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夏应书家的院坝里举行。党的二十大代表、西畴县石漠化展览馆讲解员谢成芬,与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围坐在一起,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从北京返乡后,她已经做了30多场宣讲。谢成芬说,亲耳聆听、反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她思考最多、宣讲最多的,就是基层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接续奋斗,带领群众续写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说到了西畴人的心坎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曾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一首久传的民谣,道出西畴人在石缝中艰难求生的困境。

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人以“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奋斗精神,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錾子、大锤、双手,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探索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方式,走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绿色发展之路。新时代10年,全县人工造林及退耕还林30万亩,封山育林23万亩,林地面积达15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83%;治理岩溶面积423.32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47.06平方公里,实现了从石漠遍布到喀斯特绿洲的美丽蝶变。2021年,西畴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对此,曾任蚌谷乡海子坝村小组长的谢成芬有着特别深切的感悟和共鸣,“我们是荒山披绿的见证者、参与者,未来的日子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落实好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在复绿增绿护绿中,挖掘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

穿行在全县石漠化最严重的三光片区,生态之绿,产业之绿,点染石旮旯。一片片茂密的猕猴桃林枝繁叶茂,一排排整齐的石埂如带如丝,令人再难与老照片中那荒凉的石漠化景象联系起来。从前“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光、姑娘也跑光”的“三光村”,现在成了“光荣脱贫、光彩夺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村”。

如今,像三光片区这样用石块垒出的“石漠梯田”已成为西畴的一大景观,垒成的石埂初步估计可绕地球赤道一周。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畴县对有改造条件的缓坡地和石旮旯地大力实施“坡改梯”和土地整理项目,营造生物埂,修建灌溉渠、拦砂坝等设施,建成“保土、保水、保肥”三保台地,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趋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增加。全县累计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理24.4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1.14万亩,保护农田26万亩,成功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2018年西畴县在文山州第一个脱贫出列。

图为2022年9月,西畴县鸡街乡那马村村民迎来火龙果丰收季。 吕德仁/摄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重大部署,西畴人真心认可、满怀期待。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西畴县引进专业公司,建成以种植有机猕猴桃为主的5000余亩高原特色水果综合基地。“到石漠化地区开发农产品虽然成本高,但能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这里的猕猴桃主打优质有机,能卖出更好价钱”,猕猴桃种植基地负责人陈登贵自豪地说。三光片区358户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每年租地收入400多万元,每天约有100多名村民到种植基地打工,一年务工收入400多万元,公司还带动全县14个村集体3000多户村民入股,取得固定分红,曾经的“石旮旯”已成为西畴人的“金疙瘩”。

“山上不栽树,喝水跑远路;坡地不垒埂,种粮要贴本;育得青山在,功德传后代。”写在西畴县东升村委会江龙村小组院墙上的这句顺口溜,是江龙村村民脱贫致富的秘诀,也是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之路的通俗表达。“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单柑橘一项全村收入达600多万元。”江龙村老党员刘超仁一脸喜悦,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他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柑橘产业,彻底摘掉了江龙“救济村”的帽子。如今,江龙村正按照云南省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要求,进行人居环境与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刘超仁说,“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对二十大报告最深的印象,江龙实现了绿起来、富起来,还要进一步美起来。”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好风景带来好“钱景”的故事正在这个边疆小县精彩继续。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面对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极端困境,西畴人用奋斗书写奇迹,将绿色发展践行在荒山中,将特色产业扎根在山野中,在嶙峋石漠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华大地将继续鸣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激扬交响,接续谱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崭新乐章。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三)

来源:《求是》2023/01 2023-01-01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三)

铁人队伍永向前

《求是》杂志记者 周昭成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 陈 聪

2022年11月2日,黑龙江省安达市新合村,寒风呼啸,一座耸立在莽莽原野上的井架气势磅礴,“铁人队伍永向前”的标语迎风而立、格外显眼。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张晶从二十大会场返回井场,投入紧张而忙碌的工作。钻机轰鸣声中,一口数千米深的致密气水平井正在形成。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时,强调要确保能源资源安全。从北京回到队里后,张晶第一时间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员工、宣讲到基层:“我们要把党的话记在心里,把红旗一直扛下去,打好铁心向党的忠诚井、永远向前的先锋井、科学过硬的严实井,坚决端牢能源饭碗,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

1205钻井队是铁人王进喜带过的“钢铁钻井队”。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大庆油田,随后掀起了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王进喜带队支援会战,面对种种困难,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会战将士在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极端艰苦条件下拿下大油田,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王进喜和新中国第一代石油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19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岁月更迭,精神的火炬在一代代大庆石油人手中传递、擎起。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犹在耳畔;以王启民为代表的油田科研人员带着“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第三代铁人李新民带着“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走出国门……他们和千千万万石油人一道,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后,国内外油气产量当量又连续20年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中国石油集团构建形成了国内原油产量、国内天然气产量当量、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3个“一亿吨”能源安全保障新格局。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历经半个多世纪开发建设,大庆油田资源禀赋变差,传统优势减弱,推进高质量发展如滚石上山。如何再开新局、再创辉煌?大庆油田把目光瞄向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朱国文谈道:“近年来,大庆油田非常规油气勘探实现重大战略突破,有望根本性改善整体处于后油藏开发阶段的老油田储采失衡状况和产能接替不足的矛盾。”

这一消息让1205钻井队振奋不已。“必须让大庆红旗更加鲜艳,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放光芒!”全体队员摩拳擦掌、请战心切。但非常规油气开采与1205钻井队拿手的常规油 气开采有很大区别,非常规油气分布在极其微小的孔隙岩层里,直径大小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500,打井就好比拿根吸管横穿千层酥饼,施工难度大。

图为2022年12月25日,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员操作电动遥控手柄进行作业。 王琦/摄

干不干?2020年12月24日,在1205钻井队年进尺十万米“四连冠”祝捷会上,张晶让大家自由发言,谈谈看法。王进喜老队长的话被反复提及:“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1205钻井队主动请缨,成为大庆油田第一批向非常规油气进军的队伍。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1年大年三十这天,1205钻井队施工的第一个非常规油气井完井,钻井周期用时33.1天。队里没人回家过年,热腾腾的饺子出了锅,却有一大半人因为疲劳沉沉睡去,甚至忘了与家人视频拜年。他们都是“粗心人”,时常忘记吃饭、忘记休息、忘记家人,可他们也都是“细心人”,熟知每台设备的运转状态、掌握每个钻井数据,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场新的会战。近两年来,1205钻井队做到了第一口井立标杆、第二口井建标准,随后井越打越快,直至创下钻井周期13.77天的新纪录。

1205这块铁,是党打的;1205这块钢,是党铸的。中国石油是党的中国石油、国家的中国石油、人民的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说:“1205钻井队的历史,就是一部忠诚向党的历史、为国奉献的历史、为油拼搏的历史。这支孕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队伍,体现了中国石油人的精气神。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殷切嘱托,在新征程上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革命作出新的更大的石油贡献。”

记者手记:

石油战线始终是共和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挺起了民族工业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1205钻井队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上再立新功、再创佳绩,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网络直播激发社区新活力

《求是》杂志记者 聂悄语

“大馕饼,趁热吃,满满的葱香奶香。”“高温炭烤的羊肉包子,脆皮多汁,肉这么多,才几块钱。”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烈士塔社区,“弘商圈”直播基地主播们争相在抖音上推介“新疆香馕烤包子店”的新疆美食,让这家小店冲上了热销榜。

“每天能多卖100张饼子,差不多400元,现在我也成网红了。”店主乌热依木·喀日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乌热依木·喀日夫妇来自新疆喀什,曾在烈士塔社区经营流动摊点10余年。2019年,流动摊点在城市治理中被取缔后,社区工作人员不仅给乌热依木·喀日协调了正规的门面店,而且通过“弘商圈”直播让他的生意火了起来。

“直播带货”是近两年烈士塔社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新招。烈士塔社区位于南京江浦老城人流量最大的核心商圈,社区共有3200户,商铺就占了1200多户,从业人员约3000人,这种“上住宅、下商铺”的网格结构使同时服务好居民和商铺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浦口区顺应消费新趋势和传播新格局,激活数字技术“最大变量”,将理论宣讲、惠民增收嵌入“电商直播”技能培训,把大流量变成正能量。

烈士塔社区与浦口区电商企业“六小狐”合作,共同打造了“弘商圈”直播基地,并成立公益组织后浪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电商直播所需的培训、资金、设备等支持。基地目前已汇聚200多家商户,成为社区帮助小商户、做好基层治理的服务平台。网络直播架起了连接社区、商铺和居民的桥梁。商铺的生意好了,居民的钱袋子鼓了,老百姓对社区更信任,社区工作也更容易开展了。

“我们想通过公益培训帮扶,帮助辖区群众获得更好的创业就业机会。”直播基地发起者之一宋扬说。

“宝妈直播达人孵化计划”是直播基地推出的一个公益项目,目前已经培训了70多位“宝妈学员”。社区居民张鸽芹是首批学员,前后参加了5次培训。孩子上初中后,张鸽芹的空闲时间多了,重新就业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直播基地公益培训师的帮助下,张鸽芹从刚来时一窍不通的“小白”,到能独立完成短视频的拍摄、剪辑和发布,只用了一个多月。在探店实践中,张鸽芹不再紧张得手抖,面对镜头,能够落落大方地介绍店铺,展示商品,与商户沟通。

对于一年前才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的吴枳薇来说,2022年11月30日是个大日子,她和小伙伴在TikTok上的跨境小店正式运营,数十款精品小首饰一亮相就有了不错的销量。如果没有“弘商圈”直播基地,吴枳薇也许不会走上创业路。从定方向到选品类,从建渠道到拉专线,直播基地给吴枳薇的帮助几乎覆盖了全流程。贴心的服务引得不少外区青年来到浦口区烈士塔社区创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烈士塔社区努力挖掘“直播带货”的公益服务属性,通过“弘商圈”直播基地助力浦口区妇女、青年和残疾人创业就业,让社区的正能量辐射全区,温暖更多人。

直播基地还打造了浦口共青团“新农菁英直播间”,培养的主播和优秀商铺,与涉农社区及农创园合作,开展助农推介直播服务,以“网红主播+素人探店+特色产品”的带货形式,助推浦口农产品走出去。目前,已累计完成涉农零售300余万元,开展了10余场直播助农培训。

图为2022年11月30日,在烈士塔社区一家商铺内,网络直播主播在帮助商户开展直播带货。 南京市浦口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王俊/摄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烈士塔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欢欢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学习贯彻好二十大精神。“弘商圈”直播基地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党总支部学习宣传二十大精神的重要平台。社区与直播基地共同开展“直播青年成长计划”和“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弘商圈”直播基地,随处可见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资料,基地还设置了二十大精神“学习角”和“我想说”留言区,方便主播党员和商铺党员就近学习。

“我们注重接地气,直播时把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群众能听懂的语言,比如大家普遍关注民生问题,我们就重点讲解报告中关于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容。”主播于欣怡已成了小有名气的“红色麦克风”。直播不仅能“带货”,还能“带政策带服务”。直播基地开办“先锋直播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主播党员每周末开展在线诵读会,分享学习感悟。社区工作者和主播、商铺、居民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并融入就业创业政策讲解,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和发展活力。

“过去走访很难问出东西,现在商户们都愿意跟社区同志交朋友聊心里话了。”孙欢欢深有感触,“社区同志主动了解直播行业群体所需所求,近期收集了30多条意见诉求。”烈士塔社区以“弘商圈”直播基地为依托,以公益方式、商业思维为辖区商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小商户群体中落地落实。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烈士塔社区创新服务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弘商圈”网络直播优势,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办好一件件实事中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勇闯创新“无人区”

《求是》杂志记者 黎海华 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

广东东莞松山湖畔,坐落着我国已建成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国之重器”,是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运行以来取得了多项重要科学成果。

如今,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建成包括通用粉末衍射仪、多功能反射仪、小角散射仪、多物理谱仪和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在内的5台谱仪。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的设计通量是同功率英国散裂中子源谱仪的4到5倍;分辨率与兆瓦级的美国散裂中子源同类谱仪相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近些年来,中国学者申请国外散裂中子源的实验机时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自主研发必须首先做到设备不再受制于人。我们按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我们将始终坚持自立自强,以原创性引领性的科研成果弘扬中国科学家的骨气。”中国散裂中子源多物理谱仪负责人殷雯研究员信心十足。

从2007年落户广东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再到如今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始终坚持自立自强。

“嫦娥七号”要去月球找水,怎么找?中国散裂中子源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022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团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反角白光中子束流线上开展了“嫦娥七号”重要载荷——“中子伽马谱仪”的中子标定实验,该载荷将用于获得月表的水分布。

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为我国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科研平台。

中国散裂中子源2018年对外开放运行,很多高校院所的专家们慕名而来。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8轮开放运行,一年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拥有约4000个注册用户,完成课题800余项,在航空航天、量子、能源、合金、高分子、信息材料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源头创新硕果。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积极推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实验装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金大鹏分析:“党的二十大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角度,提出要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的定位和布局,散裂中子源作为大科学装置,可以继续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项目正加快推进,项目建成后,打靶功率将从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到2030年,散裂中子源将带动我国中子散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科学全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行走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总会与一个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期而遇。如今,这里已汇聚了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队伍,其平均年龄不到37岁,许多青年科研人员已担任系统负责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基础研究上矢志不渝、在辐射带动上勇于担当,不断支撑我国科技前沿研究和基础研究,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图为位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散裂中子源自投入运行以来,像磁铁一样汇聚了一大批科学家。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主任陈延伟对此深有感触:“当初作出从北京来广东的决定,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散裂中子源让我们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等要求,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联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建设的多物理谱仪自2021年10月以来持续对外开放,吸引了香港、澳门的研究人员在这里开展实验研究;与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建设了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

青年研究人员在这里如鱼得水。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大胆创新,放手让青年挑担子,输送青年人才学习深造,支持青年人才开展前沿创新研究。

招引天下才,勇闯“无人区”,中国散裂中子源不断结出源头创新硕果,助力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散裂中子源作为“国之重器”,以坚持国产化的初心、勇闯“无人区”的雄心、招引天下英才的恒心,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持续作出积极贡献。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散裂中子源必将继续勇闯创新“无人区”,彰显“国之重器”的时代担当。

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

《求是》杂志记者 梁佩韵 贵州日报记者 刘骏娇

15分钟能干什么?能去哪里?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居民出门步行不到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养老服务站、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托育服务中心、超市……这便是金元社区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短短15分钟,“圈”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社区考察调研,关心民生福祉,夯实基层治理。2021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元社区看望基层群众时强调,“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嘱托殷殷,如沐春风。金元社区干部群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今天的金元社区,目之所及皆是安居乐业、幸福和美的动人画面。

上午8点半,居民胡君广步行10分钟,就将孩子送到了家门口的托育服务中心,放心上班去了。“小朋友们,坐好啦,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在老师和阿姨们的带领下,孩子们欢快地唱着儿歌,玩起了游戏。“家里的年轻人要上班,白天照顾不了孩子,我们年纪也大了,照顾小孙孙精力有限,社区有了这个托育服务中心,离家只有几步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居民李奶奶说。为解决部分3岁以下的孩子无法入园、父母没时间照看的问题,金元社区积极打造普惠性托育服务中心,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不仅要让幼有所依,还要让老有所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多次提到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冬日暖阳,微风和煦。金元社区的法治广场上,伴着舒缓的音乐旋律,居民们专注地打着太极拳,不远处的老年学校内,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

金元社区老年人多,很多老人的子女在外工作。针对现状,社区组建了“小棉袄”志愿服务队,走进老人家中开展关爱活动。按照贵阳市探索创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感社区”以及打造15分钟生活圈规划要求,社区建成了约3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站,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托、助乐和探望等方面服务,社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服务体系渐趋完善。

“中午就去老年食堂就餐,十分方便,住在这里幸福感满满。”64岁的王友兰是合唱班班长,业余爱好非常广泛。她在老年学校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老年生活丰富而充实。

金元社区还打造了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开通“全程代理”、“网上预约”等便捷化服务,实现居民足不出户“能办事、办成事”。现在,社区便民服务站可为居民提供54项便民服务,比过去增加了新冠疫苗接种、教育救助等23项服务。

社区大小事,居民来商议。为了使15分钟生活圈满足居民的多样需求,金元社区积极搭建社情民意窗口、居民议事会、居民议事廊,开通“微心愿”等平台,多渠道倾听居民心声,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揪心事、烦心事。

图为2022年11月8日,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的居民在老年学校合唱班参加活动。 贵州日报记者 刘骏娇/摄

2022年11月下旬,金元社区一月一次的居民议事会又到了,居委会会议室里坐得满满的。“书记,我想提一下养老服务站的问题,在社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不能保障老年群体的吃饭问题?”“咱们托幼班收费能不能便宜一点,我们年轻人经济压力不小,感觉收费贵了点……”议事会上,居民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大家的讨论都聚焦在如何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更好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当天,党的二十大代表袁琴给居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征集居民的建议。她说:“我作为基层党代表,一定要多倾听群众的心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观山湖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为优化协商共治,观山湖区推动社区“党建联席会”、“共治委员会”全覆盖,健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有困难,找社区”、“社区建设我参与”正成为居民的共识。得益于居民、共治委员会和联合党支部的共同努力,一年多来,金元社区扩大了老年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了普惠性托儿所,开起了“法律诊所”……15分钟生活圈已成为金元社区居民高品质生活的组成元素,赢得居民纷纷点赞。

记者手记:

“15分钟”,标示着时间的尺度,更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美好生活的刻度。作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贵州省贵阳市在城市建设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力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按下“加速键”。

为国守边:我愿意

《求是》杂志记者 李 飞 兵团日报记者 姜小薇

“如果让你把家安在边境线上,坚守在荒凉的无人区为国守边,你愿意么?‘我愿意’,这是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护边员魏德友的回答……”12月的一个雪夜,室外寒气逼人,但石河子大学“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课堂却气氛热烈。当天的课程讲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魏德友的故事。

“我一辈子只做了育种、育人两件事。当年屯垦戍边,我登上西出阳关的列车,来到石河子大学工作,一待就是一辈子。我的事业在新疆,家在新疆,我的学生们、孩子们都在新疆,我还能为新疆的发展发光发热。”83岁的讲课人叫曹连莆,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农学院教授、知名小麦育种专家。

“我叫金茂芳,今年89岁了。1958年,领导决定让我保管一辆拖拉机。自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这是国家的财产,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孩子一样去爱护。”讲台上的金茂芳老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以她为人物原型之一的女拖拉机手肖像,曾印在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

……

一位位兵团精神传承人受邀走进石河子大学思政课堂,讲述他们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奉献新疆的经历和故事,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造“兵团精神育人——名师思政导航”特色思政课程,聘请兵团英模人物担任校外思政导师,这是石河子大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以兵团精神铸魂育人的一个缩影。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石河子市考察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作为一所长期扎根边疆办教育的兵团高校,贯彻好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工作的部署要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以兵团精神育人、为维稳戍边服务,是石河子大学的努力方向。”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柴真说。

石河子大学与共和国同龄、与人民军队同源、与兵团精神同根。学校充分发挥兵团精神对青年学子理想信念的标杆作用、人生价值的示范作用、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建功立业的驱动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有价值、有特色、有温度的思政课,聚焦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梁红军说:“学校通过一系列调研,创新思政课堂形式,邀请学校知名专家和身边的榜样走上讲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打造深入人心的思政课,学生对思政课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学生感慨:“思政课太有意思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与我们息息相关,每听一次都能从中汲取力量。”

图为在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七一勋章”获得者、兵团精神的典型代表魏德友向学生们讲述守边的故事。 石河子大学供图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有故事的人讲故事,学校聘请了“全国道德模范”马军武、“最美奋斗者”金茂芳、“马背医生”李梦桃等一批常年坚守维稳戍边一线的先锋模范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同时学校拓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军垦第一连、老兵精神展示馆等地挂牌“兵团精神育人实践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大批学生参观体验,打造“可听、可视、可感、可践行”的实境课堂。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每年暑期组织1000余名学生奔赴基层开展科技和文化服务,寻访老兵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树牢青年学子扎根兵团、奉献边疆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24岁、来自甘肃的苟娜,便是毕业后选择扎根边疆的一员。她不顾父母挽留,选择留在距离家2600公里以外的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工作。

“在母校的学习经历,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兵团、爱上了兵团,坚定了我献身教育事业、扎根兵团建功立业的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极大鼓舞了我,留下来不后悔,这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苟娜说。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一批批像苟娜这样的石河子大学毕业生,背负行囊奔赴新疆各地,像小白杨一样扎下根来,用实际行动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誓言。

在兵团精神的感召下,近些年来6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新疆和兵团建功立业,他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天山南北。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石河子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力弘扬兵团精神,探索思政课创新,聚焦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为新疆和兵团吸引了人才、培养了人才、留住了人才。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四)

来源:《求是》2023/02 2023-01-16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四)

富了“脑袋” 甜了日子

《求是》杂志记者 魏天舒 浙江日报记者 吉文磊

冬日的江南山城青田,山明水秀。沿瓯江而上,一脚踏入“浙江最美绿道”之一的祯埠绿道,远远就听到一阵悠扬婉转的唱曲。“百年党史百年梦,中国道路很成功;胜利召开二十大,历史意义不简单;中心任务两步走,三个务必记心头……”走近一瞧,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陈国武正亲切地用青田鼓词,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娓娓道来,周围群众听得入神。

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也格外热闹。青田“百姓名嘴”宣讲团成员和方山乡干部群众正围坐在一起,同日本、意大利、厄瓜多尔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电视平台大屏视频连线,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越洋对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乡里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道‘必答题’。”方山乡人大主席王坚勇率先发言,引发热烈讨论。

“方山是田鱼之乡,传统农耕文化充满活力,可以通过打造一批农遗研学营地和主题文化展馆,讲好新时代稻鱼故事,助力乡村振兴。”“也可以充分发挥华侨优势,将侨的元素融入乡村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中”,海外华侨你一言、我一语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

如何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广泛凝聚民心共识?青田县努力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作用,探索在农村开辟出一片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天地,也力求在海外建立一张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网。

“从2019年7月至2022年底,青田县共建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2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80个行政村(社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青田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徐高翔科长介绍,“青田是著名侨乡,有38万华侨华人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侨乡帮’、‘百姓名嘴’、‘青言青语’等10支特色宣讲团负责对外宣讲。”

临近春节,从县城到乡村,侨乡年味十足。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青田鱼灯舞和百鸟灯舞是侨乡最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年俗,鱼灯舞寓意年年有余,百鸟灯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步入祯埠村文化礼堂广场,一支青田百鸟灯舞表演队正在排练中。孔雀、凤凰、青鸾、白鹤……一盏盏漂亮的百鸟灯在队员手中被演绎得活灵活现,让人恍入云境。

祯埠村是青田百鸟灯舞的主要发源地,据老艺人反映,早在清朝乾隆时期,祯埠村已有百鸟灯早期雏形,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濒临失传。

2022年10月29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祯埠镇祯埠绿道“乡村日记”共富工坊前,游客们在欣赏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志愿者的木偶戏表演,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王宇/摄

“2021年,县里想恢复时,面临着没队员、没排练场地、没资金设备等一系列问题。幸运的是,祯埠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解决了难题,在实践站内建立起百鸟灯舞表演队的‘大本营’。”队长朱丽菊谈起表演队的组建感慨万分。“百鸟”在站点孵化、成长,如今早已飞出祯埠、飞向全县甚至周边县市。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青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切实承担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临近中午,马岭脚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依然十分忙碌。大厅内,老人们正在志愿者指导下编织坐垫。“一天编十几片,一个月能有1200元的收入!”71岁的吴水兰动作熟练,一旁的成品堆得满满当当。老人说,在这里既能听到“党的声音”,又能看戏聊天丰富精神生活,还能补贴家用,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近几年来,在村干部“牵线”下,马岭脚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空巢老人”为重点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助农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与“空巢老人”结成“一助一”或“多助一”对子,不仅给老人买菜送药、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还组织一些公益性助农服务帮助提高老人收入……精准周到的贴心帮扶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过甜日子的干劲更足了。”青田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主任范丽军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青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围绕群众需求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方法、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推深走实,“文明之花”开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

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社区的领头人

《求是》杂志记者 蔡春玲 《当代江西》记者 樊遂桥

“党的光辉照社区,二十大精神鼓人心。社区党委一班人,率领居民踏征程……”在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72岁的退役军人孙启明正与社区干部一起用快板说唱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召开后,自称“文艺青年”的孙启明主动请缨,编写了数来宝《党的光辉照社区》,在社区舞台巡演,赢得满堂喝彩。孙启明说:“我创作这个说唱剧本,就是为了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歌颂党歌颂祖国,也赞一赞我们的社区家园。”

走进孙启明所赞的社区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传来大妈们情绪饱满的歌声;篮球场、网球场、门球场上,打球健身的人们热情而专注;社区宣传栏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要点”被标注成不同颜色,吸引着来往居民驻足观看、学习……这个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3、老龄化相对严重的老小区,一派生机勃勃,活力盎然。

“我在光明社区居住了几十年。这几年,社区的变化太大了。”75岁的陶润香亲身经历了这个老旧社区的精彩蜕变,她告诉记者,“如今社区环境好了,邻里和谐了,人的心情舒畅了,大家也有兴致去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了。”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明社区考察,对社区工作提出抓好党建、抓好服务的要求。6年多来,社区干部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以“党建+服务”理念引领社区群众社团建设,根据个人心愿、团队志愿、组织意愿,组建了10个“趣缘型”社团党支部,覆盖社区200多名党员,将社区党员和群众牢牢链接起来,让党员成为群众社团的骨干,赋予了党建引领群众工作新的内涵。

“每个社团都成立了党支部”,社区党委书记刘云娟介绍说,“社区党委引导各社团支部亮身份、亮特长、亮职责,每年至少为社区居民做一件好事。”由此,催生出“李恒敏书法工作室”、“张则林爱心帮忙团”等品牌团队,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发挥社团党支部人才资源,编写出《光明社区之歌》等歌曲,在社区广泛传唱,引导居民热爱党、跟党走;以邻里中心、时间银行、“红心驿站”等为平台,紧贴居民需求定制“红色服务项目菜单”,打造光明红“书香伙伴”、“医路相伴”等系列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暖心的菜单式服务……以社区党委为圆心,以社团党支部为半径,辐射辖区党员群众的党建服务“同心圆”渐成影响。

“‘趣缘型’社团党支部建设极大地激发了社区活力。”刘云娟由衷感慨,“如今,无论是文体活动还是志愿服务,只要社区干部或指导老师在微信群一声招呼,大家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在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4000多人的光明社区,组建起16支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1000多人,其中不乏80多岁甚至90岁的志愿者,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有着50多年党龄、今年已88岁的江华夫妻二人都是社区资深志愿者。丈夫李恒敏数年如一日,义务教授学生书法,创建“李恒敏书法工作室”,培训了120多名儿童书法爱好者。妻子江华除了工作室的工作,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她说:“党和政府把我们社区改造得这么好,还给我们修建了各种文体活动设施,让我们老有所乐。只要社区有需要,我还有余力,肯定要积极响应。”

2022年10月17日,在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江西省曲艺家协会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同台表演,以快板说唱形式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南昌市东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老党员张则林是社区里的大忙人,十几年来一直义务帮街坊邻里修水管、换门锁,还承包维修社区内公共设施,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志愿者组成了“张则林爱心帮忙团”免费为居民提供服务。“如今,像‘李恒敏书法工作室’、‘张则林爱心帮忙团’这样的特色志愿服务已成为光明社区做好群众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是社区的一项品牌了。”社区党委副书记徐玫玫介绍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我们吸收驻区机关、周边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形成社区自身建设、与驻区单位共建、与周边地区互帮互助的党建工作模式,极大提升了区域化党建的有序性和层次性,也极大提升了社区活力。”社区党委书记刘云娟说。

党的二十大提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眼下,光明社区整体提档升级工程正如火如荼推进中。一个集社区老年大学、志愿服务阵地等于一体的“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正呼之欲出,建成后将拥有20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打造“最坚强的战斗堡垒、最过硬的干部队伍、最扎实的功能保障、最暖心的为民服务、最有效的社会治理、最和美的宜居环境”,新征程上,光明社区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

记者手记: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社区工作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党委政府。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通过探索社区党建新路径,努力使党组织成为社区的领头人,把各方面工作带动起来,引领服务群众工作取得新成效,暖人心、美社区、红党旗。

文化和科技融合大有前途

《求是》杂志记者 申小提 湖南日报记者 张颐佳

美丽的浏阳河蜿蜒流淌,在长沙市区画出一个大写的“V”字。这里坐落着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建园5年多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坚持“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从无到有,逐渐壮大,汇聚视频文创上下游企业3400多家、视频产业人才5万余名。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迸发出科创赋能文创带来的勃勃生机和澎湃动力。

不久前,1983版电影《贺龙军长》4K修复版在贺龙元帅的故乡张家界市举行了首映式。40年后红色经典重现银屏,得益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影视工业级黑白视频AIGC上色技术,即通过技术手段将老胶片电影拷贝转移到数字载体,再以4K、彩色、全景声VR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多样化呈现。

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园管委会首席专家周苏岳介绍,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有限,传统的电影胶片容易发霉、变形、脱色,如果不尽快完成数字化修复,这些珍贵的“国家档案”和“民族记忆”可能会永远消失,而经过数字化升级的“新作品”,更易于广泛传播,受到年轻人喜爱。“运用AIGC技术修复红色经典影片,是大力弘扬革命文化的生动实践。”周苏岳说。

近年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不仅让《毛泽东在1925》、《刘少奇的四十四天》、《雷锋》、《国歌》等一批经典电影焕发容光,而且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4K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存储、传播、发行和传承教育基地,还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建成了马栏山视频产业云平台,以往30个人要花6个月修复及上色的电影胶片,通过AIGC数字修复上色技术云平台1周即可完成。园区创造性研究的“影视工业级黑白视频AI上色生产工艺研究及应用”和“数字媒体视频智能修复系统”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一、二等奖。

如今,新基建成为产业园的“标配”,园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热点公共区域实现Wi-Fi 6信号全覆盖,7个企业聚集区已实现双路由100G专线到楼栋、10G专线到桌面,“公有云+私有云”组建的“混合云”累计入驻企业128家。依托“火石计划”超高清云化共享制作中心平台,可为企业提升80%的制作效率,节约40%的制作成本。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在产业园“五链合一”,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在这里火花四溅、方兴未艾。

办一家电台需要多长时间?“马栏山人”给出的答案是5分钟!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5G智慧电台正致力用最先进的音频技术,服务广大基层群众。

5G智慧电台,顾名思义,即通过人工智能编播系统和全天候广播节目集成,智能抓取、智能编排、智能播报、智能监控、云端分发,一键式自动化生成新闻、资讯、天气、路况、音乐串接等播出内容,5分钟就能生成一家电台。

电影《雷锋》(1965版)4K修复前后对比图。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供图

“2020年9月的时候,我们的合作单位仅180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签约单位已达914家,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合作电台的覆盖受众人口达2个亿。”5G智慧电台负责人黄荣告诉记者。她和同事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专业人才和设备缺乏,很多地方的“村村响”大喇叭已沉寂多时。5G智慧电台对接文化惠民的时代需求,率先启用广播区块链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即使没有编辑、记者、主持人,也能将党的声音传播到田间地头,贯通到“最后一公里”。

“总书记考察调研时强调,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导向金不换,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黄荣谈到。5G智慧电台打通“村村响”大喇叭这个渠道之后,AI主播播音用顺口溜、三句半、打油诗等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把党的好政策、社会正能量、中国好声音,通过“大喇叭”送到千家万户,广袤的中国乡村正在奏响“振兴有我,请党放心”的时代强音。

记者手记: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优势,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视频产业链基地和媒体融合新地标”,努力推出“接地气、冒热气、有灵气”的精品内容,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贡献。

《玛纳斯》是宝贵财富

《求是》杂志记者 狄英娜 克州日报记者 翟汝增

“库姆孜琴声很悠扬,二十大精神来歌唱。认真学习贯彻好,踔厉奋发很自豪……”2022年12月22日,新疆克州歌舞团《玛纳斯》文艺小分队走进克州松他克镇巴格拉村,通过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声”入人心。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观看了《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称赞他们的表演非常有感染力。总书记强调,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玛纳斯》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玛纳斯》与《格萨(斯)尔》、《江格尔》一起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大多以口耳传承,民间歌手在史诗的创作与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民间歌手在柯尔克孜语里叫作“玛纳斯奇”。

“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唱它怎么行呢?这是先辈留下的遗产,代代相传到如今……”已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居素普·玛玛依生前说唱《玛纳斯》时,这个表达他一生志向的段落一定不会少。一部23.6万行的诗歌长卷,展现了一幅宏大的柯尔克孜风情画卷。然而,由于《玛纳斯》基本以口耳传唱,加上变体众多、节奏感不强等因素,史诗传承面临重重困难。

如何丰富史诗的传承方式,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跨越千年的民族史诗?新时代,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英雄史诗《玛纳斯》日益焕发新的生机。

“二十大报告回顾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这些年,党和政府加强对《玛纳斯》传承的资金保障,完善《玛纳斯》保护体系,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开展传承活动,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人队伍。”56岁的江努日·图日干巴依是居素普·玛玛依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新疆博物馆期间,他和14岁的徒弟玉米塔力·耶提库表演《玛纳斯》说唱,得到了总书记的勉励。

“见到总书记,我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总书记说《玛纳斯》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江努日·图日干巴依说,“作为一名《玛纳斯》传承人,我会更加努力培养年轻的玛纳斯奇,为《玛纳斯》的保护、传承、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江努日已培养了30多个徒弟,用心教每一个学生唱好《玛纳斯》是他最快乐的事。

玉米塔力·耶提库是乌恰县的一名中学生,说唱《玛纳斯》已有10余年。“我3岁起就跟着妈妈唱《玛纳斯》。在克州,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中小学,都设立了《玛纳斯》兴趣班,我们从小就加入传承的队伍中。”玉米塔力说,“见到习爷爷,我非常开心、激动。作为小玛纳斯奇,我想让更多人认识《玛纳斯》、了解《玛纳斯》、喜欢《玛纳斯》”。

2022年7月31日晚,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月夜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专场演出在新疆人民剧场举行。图为新疆克州歌舞团带来的《玛纳斯》说唱表演。 中新社记者 刘新/摄

如今,新疆已经成立了《玛纳斯》研究中心,而居素普·玛玛依老人说唱了近80年的《玛纳斯》全本也已整理完成,并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译本;歌舞剧《玛纳斯》日前在克州文化中心进行了带妆彩排,伴随着铿锵的鼓点、美妙的库姆孜乐曲,演员们用灵动的肢体语言焕新演绎着英雄的史诗……

史诗震撼人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恢弘的叙事主题和崇高的演述风格,还在于能够凝聚民心、团结人民、给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向往,因而跨越语言、跨越国界亘古流传。《玛纳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一带一路”上的文化瑰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地经过多少变迁,河谷干涸变成荒原,荒滩变成湖泊,湖泊又变成桑田……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祖先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到今天。”可以预见,只要有库姆孜琴奏响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在传诵英雄史诗《玛纳斯》。

记者手记:

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玛纳斯》保护传承工作正是使优秀传统文化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的实际行动。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五)

来源:《求是》2023/03 2023-02-01 09:00:0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五)

“我们是城市‘美容师’”

《求是》杂志记者 盛 玮

初冬的北京清晨,寒意料峭。6点20分,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时传祥所工作站的办公室里,十几名环卫工人已换好工作服,准备前往工作点位。2022年10月,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十所更名为时传祥所,这个所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工作的单位,下设三八女子抽粪班、时传祥青年班等班组,负责东城区南片594座公厕粪井的粪便抽运、清渣等工作。

7点10分,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来到当天第一个工作点位——一处涉平房区域的公共厕所。“天太冷!井盖被冻上了!”李萌熟练地拿起锤子,“铛铛铛”几下子就敲开了20多斤重的井盖,麻利地把一根两三米长、50多厘米粗的灰黑色橡胶管子插入粪井,用绳子拽着缓缓移动,不时来回轻轻晃动,接着按下抽粪泵。仅仅几分钟后,井内的粪便就抽干净了。整个过程毫不拖泥带水,没有一滴污物落在地上。

“我有幸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参加了大会,亲耳聆听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倍感自豪。”谈到参加党的二十大,李萌依然十分激动,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李萌与同事分享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体会时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就是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承时传祥前辈‘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光荣传统,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服务老百姓,给千家万户带去洁净生活。”

“刚参加工作时,我也曾彷徨迷惘过,也没少受挫折和委屈。第一次抽粪作业,粪水、汗水和泪水从头到脚灌了一身。”李萌十分感慨,“当时,我真是十万个不适应,百万个想辞职不干”。这些情绪没有逃过领导和师傅们的眼睛。为了解开李萌的思想疙瘩,所长带着她走进了所荣誉室。浏览着一块块奖牌、一面面锦旗,李萌大受震撼。她牢牢记住了荣誉室序言中的一段话:“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那是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她时刻鼓舞着我们环卫人,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为首都环卫事业贡献青春和才华!”“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环卫工作的重要,也深刻认识到做像老前辈那样的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李萌骄傲地说。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环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城市环境的清洁美丽,就没有市民生活的安逸舒适。”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给了时传祥所环卫工人巨大的精神鼓舞,激励他们对工作全力以赴。时传祥青年班班长付晨说:“我们用真心去对待辖区居民,以老百姓满意为工作第一标准。比如,新冠疫情刚发生时,胡同居民担心粪便尿液传播新冠病毒,不敢上厕所,为了使居民安心,我们加大了抽粪频次和消杀频次,保证每个粪井不留粪便。”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时传祥所(东环十所)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这是对时传祥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国奋战在抗疫一线环卫工人的激励。

2023年1月,北京市东城环卫中心开展宣传模范事迹、学习模范品质、践行模范精神的专题活动。图为1月19日,时传祥所组织青年职工在环卫中心教育基地学习。 北京市东城环卫中心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建中深有感触:“我们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参与对全区公厕进行改造,让百姓生活得幸福满意,让城市整洁美丽。”

北京的四合院房屋密、住户多,院里大多没有独立卫生间,公共厕所的环境事关胡同住户的生活质量。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分布着1238座公厕,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9座,是推进“厕所革命”的重要区域。

为了改善居民如厕环境,东城环卫中心在对每处公共厕所改造前,都派人走访周边居民,入户交流了解居民需求。时传祥所所长刘龙介绍:“在前门街道改造一处公共厕所征求民意时,一位腿脚不好的大爷说,有一次他去厕所怎么也起不来身,最后手撑着地面才站起来。于是,在胡同公共厕所的设计稿中,就有了给坑位间加装无障碍扶手的设计。”

新时代十年,东城区的“厕所革命”有了显著进展。“现在胡同里的厕所大变样,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没有异味,加装了无障碍扶手,有的还配备了感应式出纸设备。在核心区胡同里,能看到好多街坊就在厕所旁聊天、遛弯,这是特别能体现‘厕所革命’成效的地方。”高建中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在全体职工中持续开展宣传模范事迹、学习模范品质、践行模范精神的专题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的新时代首都核心区,作出我们环卫人新的贡献。”

记者手记:

环卫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环卫工人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时传祥所为代表的广大环卫工人,发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顶严寒、冒酷暑,历风霜、战疫情,全力保障城市整洁、守护人民幸福,生动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和奋斗姿态。

楼宇党建工作有实效

《求是》杂志记者 吴晓迪 解放日报记者 杜晨薇

中国金融白领密度最高的地方,上海陆家嘴一定算一个。

陆家嘴金融城区域内有50多万名白领,平均年龄29.5岁,大部分工作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如何做好其中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把白领们更好组织起来、凝聚起来,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明确提出上海的党建重点是楼宇,要走进楼宇、凝聚党员、服务白领,不断增强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位于上海中心大厦22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时,对上海基层党建提出了“继续探索、走在前头”的殷切期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陆家嘴持续探索和创新楼宇党建工作模式。“一些党务工作者在与白领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青年和他们背后依托的党组织、公司单位共同组成了一种特别的邻里关系,如果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服务,就很难团结他们、凝聚他们。”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副局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袁冶锋向记者介绍说。从2020年起,陆家嘴针对这一情况,试点推出楼事会制度。目前,楼事会已覆盖66幢重点楼宇。

楼事会就像是楼宇这个垂直社区里的“居委会”。它由党组织牵头,通过设立党群服务站、成立党群组织联盟,搭建起汇聚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力量的协商共治平台,广泛地服务楼宇里所有党员群众。

2021年,不少白领向所在楼宇的楼事会提出了学习提升的需求。综合大家的意见,陆家嘴很快就引进了36台“电子书柜”。其中,在金茂大厦设置的“飞行书屋”还打造了线上线下双阅读平台,实体藏书在短时间内就超过1100册。

不久前,白领们期盼已久的健康咨询、就医服务也通过楼事会植入一批楼宇中。东方金融广场、花旗集团大厦、太平金融大厦3幢商务楼宇配备了智能药柜自助购药系统,中国人寿金融中心和上海中心大厦还打造了“楼宇健康航站楼”,不仅可以现场问诊就医,还可以通过医保结算,线上购药、线下配送直达楼宇。

除了硬件条件的改善,楼内员工所需的社交、娱乐、咨询等服务,也能够依托楼事会平台得到满足。目前陆家嘴已经形成了涵盖6大服务板块、近200项服务的清单,包括政治学习、专业咨询、文艺体验、技能提升等方面,并积累了一批高品质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定制配送。

通过楼事会的作用,党组织与白领们走得更近了,影响力也越来越强。“最重要的是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增强了,实现了思想引领和组织覆盖。”袁冶锋说。到2023年1月,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下辖“两新”党组织达到432个,覆盖非公有制企业2000余家,党员10633名,党组织的网络持续织密。

在楼事会的协调下,有关部门帮助餐饮企业和楼宇对接,成立“饭小二联盟”,解决企业员工就餐难题。图为2020年4月,上海双鸽大厦党员志愿者为企业员工统一送餐。 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理局供图

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陆家嘴各楼宇党委和楼事会依托自身资源,迅速组织起一支“楼宇领学团”。他们中有浦东开发开放的早期建设者、外资企业高管,也有新近回国创业的青年企业家、青年英才,还有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会干部等。

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文霞就是“楼宇领学团”中的一员。她主讲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东的生动实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金融城白领自身经历,受到党员群众的好评。“宣讲不仅要全面准确介绍党的二十大精神,还要结合陆家嘴党员群众的特点,努力将大会精神讲到大家心坎里。”周文霞说。

此外,楼事会还协调各方面资源,每周定期开展高质量“学习精品课”,讲师来自上海市委讲师团,甚至还有来自中央部门的“大咖”,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引出理论干货,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形式“走新”、内容“走心”,多层次、立体化拓展学习宣讲的影响力。

截至1月底,陆家嘴金融城已开展“初心陆上”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教育活动550场,累计参与超3万人次,遍及区域内285幢商务楼宇和400余个“两新”党组织。在楼事会的助力下,党的二十大精神正在陆家嘴这块金融高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记者手记: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特别强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上海陆家嘴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探索出楼事会模式,把“强功能”放在首位,以“送服务”为抓手,增强了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青年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让楼宇党建工作有实效。

勇攀水电科技新高峰

《求是》杂志记者 陈有勇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 王 磊

金沙江下游,一片河流与高山交错的雄奇土地,天府之国和彩云之南分列两岸。滔滔江水映衬着巍峨大坝,尽显“高峡平湖”之美。这里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也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这一工程由中国三峡集团负责建设,工程开发任务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12月20日,白鹤滩水电站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至此,长江干流上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形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水急、崖险、谷深……白鹤滩坝址既坐拥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也面临险峻如天堑的自然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坦言,白鹤滩水电站装机规模仅次于三峡工程,其工程技术难度在不少方面超过三峡工程。建设者们攻坚克难、闯关夺隘,先后攻克300米级特高拱坝温控防裂、全坝段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世界级技术难题,特高拱坝智能建造技术实现世界引领,掌握高流速泄洪洞混凝土“无缺陷”建造等一批先进坝工技术。

“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的贺信中这样点赞。让白鹤滩水电站赢得广泛赞誉的,正是其核心设备水轮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迈入百万千瓦级,并非中小型机组的简单放大,而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全面研发与应用,研制与安装难度远大于世界在建和已投运的任何机组,被誉为世界水电行业的“珠穆朗玛峰”。

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前,我国还不具备单机容量35万千瓦以上水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在三峡工程左岸机组的研制过程中,600兆帕级高强蜗壳钢板都要从国外高价进口。为摆脱进口材料“卡脖子”困境,中国三峡集团牵头进行科研攻关,三峡工程右岸机组主要设备用上了国产化钢材,国产70万千瓦机组开始初露锋芒。此后,国产化机组设计制造水平不断刷新纪录——溪洛渡水电站77万千瓦机组、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机组相继投产。如今,运用在白鹤滩水电站机组蜗壳上的国产化高强钢板已达800兆帕级,全部16台机组完全由中国企业设计、研发、制造、安装和运维。建设者们在白鹤滩实现了中国水电技术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白鹤滩水电站正是在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全面投产的。

白鹤滩水电站是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自主创新的范例。兴建白鹤滩水电站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勘探设计,主体工程于2017年全面开工建设,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这一工程一步步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回望白鹤滩水电站建设历程,中国三峡集团携手设计、施工、制造、监理等水电建设各领域中坚力量勇担时代使命,来自30多家参建单位的近3万名建设者长期与江河为伴,各方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力攀高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图为白鹤滩水电站。 中新社发 周星亮/摄

“泄洪洞地面光滑如镜,台台转轮形态美观,如同艺术品一般。”踏入白鹤滩水电站的人,都会惊叹于工程的高品质。不少一线建设者曾参与三峡工程建设,他们传承了三峡工程建设中精益求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延续了严于国标、优于行标的“三峡标准”,推动传统水电施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动中国水电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如何把众多参建单位和建设者的力量凝聚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答案是,推进“大党建”,筑牢“根”与“魂”。中国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党委以施工区“大党建”破题,按照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活动共办、发展共赢的原则,建立了以工程建设部党委牵头,相关地方政府、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创建党员红旗岗、党员先锋号、党员攻关小组等活动,成为推动白鹤滩水电站高质量建设的强大“红色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了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这是我们每一位参与者的骄傲,将激励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收官工作。”中国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说,“白鹤滩水电站就是靠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建起来的,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切实实把白鹤滩水电站建设成为精品工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绿色新动能。”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白鹤滩水电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工建设的大型水电工程,是体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工程之一。近年来,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们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提升水电行业智能建造水平,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六)

来源:《求是》2023/04 2023-02-16 08:21:10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六)

塔元庄的“全家福”

《求是》杂志记者 周昭成 河北日报记者 王成果

“从2013年开始,塔元庄全村男女老少每三年聚在一起合一次影。这是我们村第四张‘全家福’,2022年中秋节拍的,也是人最多的一张。你看,乡亲们笑得多灿烂!”

在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村委会会议室,党的二十大代表,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尹计平小心翼翼地将卷成轴的“全家福”打开,这是一幅长达两米多的照片长卷,1600多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定格在画面中。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的内容,尹计平感悟很深:“这些年来,塔元庄每一步的发展都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分不开。俺们村的四张‘全家福’,一张比一张兴旺、一张比一张喜人。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总书记的关心,哪有今天的塔元庄!”

知之深、爱之切。塔元庄地处滹沱河北岸,曾是全县有名的穷村。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其中就来过塔元庄。2008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塔元庄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时指出:“希望你们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早日奔小康。”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塔元庄时提出要求:“你们要在全国提前进入小康,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牢记殷切嘱托,塔元庄全村干部群众都铆足了劲儿,把一个“有女不嫁塔元庄”的落后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康村。

“2013年拍第一张‘全家福’时,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人均收入8000多元。那时候,这个成绩不算差,但离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尹计平介绍。2016年、2019年,村里又拍了第二张、第三张“全家福”,记录下村民们越来越甜的笑容和越来越火的日子。

“一定给塔元庄的村民捎个信,我看到他们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看到塔元庄“全家福”时欣慰地说。曾任村委会主任的赵桂林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关心和牵挂让大伙儿干劲更足。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村子的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

农业产业化,更多村民腰包鼓起来——近年来,塔元庄蔬菜厂、豆芽厂、豆腐厂接连建成;集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开门迎客;200余户村民入股成立了丰禾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塔元庄”牌商标,大米、小米、面粉、花生油、牛蒡酒等农产品销往全国。

集体经济的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村民赵瑞明自豪地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和爱人都在村里企业打工,每月合计收入8000多元。入股的土地每年每亩保底2500元收益,年终还有二次分红。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养老市场化,更多老年人安享晚年——塔元庄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利用村民闲置房屋作为养老用房;以智能化、信息化新技术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服务;进一步完善健康体检室、卫生服务站、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书法室和广场舞文艺演出中心等。

图为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村貌(2022年8月20日摄)。 李占巧/摄

“这比城里的老年公寓还好呢!”如今,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可以到乡村振兴惠民服务中心享用免费早餐、午餐。饭后还可以和同伴相约到棋牌室下下棋,以棋会友,交流感情,累了困了就到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床位上小憩一下。尹计平介绍说:“在村北,我们还规划了占地200亩、有3000至5000张床位的综合型养老社区,力争打造全国康养的样板。”

旅游规范化,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塔元庄建成村史馆、文化长廊,展示贫困落后小村庄蝶变成现代化美丽乡村的奋斗历程;依托正定古城、滹沱河两岸景观,打造“塔元庄+美丽乡村+滹沱河景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陆续建成千亩水上公园、美食一条街、木屋民宿小镇等一批旅游项目,不断完善看、玩、食、娱、购等一条龙旅游服务。

“这里可以摘草莓、采甘蔗,还能喂羊驼、兔子,太好玩了!”跟随父母来塔元庄游玩的小女孩王一淳兴奋地说,“以后我还要来!”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冰雪世界、民俗庙会、生态采摘,还有村文化广场上的常山战鼓、高跷、秧歌等传统文化演出,吸引大批游客沉浸其中。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塔元庄日均游客接待量超过1.5万人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些年,塔元庄村“两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调研时的这句嘱托,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实处。村里修路、改水、改厕,村干部齐刷刷变成泥瓦匠,下雪了、刮风了,又变成清洁工。推进旧村改造,旧房怎么拆、新房怎么分,是个老大难,村干部拆房先从自家拆起,分房时打破“抓阄”惯例,按照先村民、后党员、最后是村干部的顺序挑,400多户分完,没有引起任何纷争。

2022年,塔元庄村集体收入超过3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谈到未来,尹计平信心满满:“我们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到拍第五张‘全家福’时,让村民们笑容更美、更甜、更灿烂!”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见证着塔元庄村民幸福生活的四张“全家福”,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小康梦圆、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也让人们对未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恢宏图景充满期待。

合肥: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求是》杂志记者 周璐铭 合肥日报记者 张春林

“量子信息”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的二十大代表、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雷备受鼓舞。“当今世界,只有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才能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每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讲述我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艰辛探索、斐然成就,周雷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量子科技领域,“80后”周雷是一位“老兵”。200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科大国盾量子公司,他一头扎进当时国内量子科技产业化的“无人区”——量子通信技术应用开发领域。在“无人区”摸索,每走一步都不容易。科大国盾量子公司成立之初,周雷和同事们面临核心器件小型化、终端产品集成化等诸多技术和工程难题。当时,量子通信接收系统中的核心器件之一——“雪崩光电二极管”严重受制于人。科大国盾量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终于完成这一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相比进口器件,我们产品的核心指标还提高了五六倍。”周雷言语中流露出自信、自豪。科大国盾量子公司在量子领域的深耕实做、不懈探索,让曾经的技术“无人区”多了不少“烟火气”,更多的量子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人民生产生活。

安徽合肥在量子科技领域先行一步,孕育并支持科大国盾量子公司发展壮大,引领带动一批量子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正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的鲜活案例。如今,围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合肥吸引培育4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产业布局实现“多点开花”,成为我国量子产业高地。

量子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合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合肥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重大平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目前,合肥主要创新指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方阵,跻身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

2022年8月12日,位于合肥“科学岛”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创造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打破尘封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是物质开云官网注册来30gcc网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地球磁场约等于0.5高斯,新纪录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磁场越强,越有助于探明物质的内部结构”,中科院合肥物质开云官网注册来30gcc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房震介绍。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投入使用以来,到目前已支持科研人员开展了3000多项前沿研究,取得系列重要科研突破。

在服务支持“国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合肥树立“科技即产业”的理念,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2年,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合肥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同时,聚焦破解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题,设立直投型、高容忍度的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种子基金支持“种子选手”,科研人员因此受益匪浅。2022年,彭姣博士团队瞄准市场需求,自主研发等离子体清洗设备,核心产品率先实现国内技术突破。但如何创业,彭姣仍有些迷茫。关键时刻,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专班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专班帮助下,彭姣申请到合肥市种子基金200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2年8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开云官网注册来30gcc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实现重大突破,创造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打破已保持了23年之久的45万高斯世界纪录。图为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 合肥日报记者 张正朋/摄

如今,在合肥孕育而生的科创企业越来越多。2022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34家,平均每天诞生5家,总数达6412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200余家、同比增长近七成;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总数达139家。合肥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对接捕捉高校院所等可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000项,发明专利授权量首破万件,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千亿元。

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合肥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聚焦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如今的合肥,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8%,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正加速转变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城市实力靠产业,城市未来看科创”,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将科技创新当作发家之路,产业创新作为立家之本,续写更多‘无中生有’的传奇,创造更多‘新题大做’的精彩。”

记者手记:

合肥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生态。在合肥这片创新的天地,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奋勇争先,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落地开花,让合肥更有底气、更有力量、更有后劲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

长江岸边打开“空中出海口”

《求是》杂志记者 旷思思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章 丹

2022年11月27日凌晨4点21分,飞机的轰鸣声打破冬夜寂静,一架满载快件的波音737全货机平稳降落在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卸货完毕,这架飞机迅速装载新的快件,于清晨6点返航,飞往深圳。不到两小时的一降一起,标志着鄂州花湖机场货运航线正式开通运行。

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第一座、全球第四座专业货运机场。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货畅其流是重要一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鄂州正致力于将花湖机场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航空货运枢纽,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为什么是鄂州?”不少人有这样的疑问。翻开地图,鄂州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区位交通便捷。以鄂州为圆心,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多个国家级城市群,辐射全国90%的经济总量、80%的人口。花湖机场周边,百公里外是武汉天河机场,数十公里内有三江港、杨叶港等多个港口码头,以及高速铁路和多条高速公路。从花湖机场出发,货物有望实现“一夜达全国、隔日连世界”。

历时8年,花湖机场于2022年7月建成投运,以货运为主、客运为辅,目前已开通至北京、上海、厦门、重庆、海口等8条客运航线以及2条货运航线。2023年1月,国家口岸办正式批准花湖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允许开展货运业务。长江岸边这个“空中出海口”正式打开。

“鄂州花湖机场与武汉天河机场分别主打货运、客运,通过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协同联动,构成湖北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为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提供坚实支撑。”鄂州市委书记孙兵介绍说。

沿着鄂州机场高速直达花湖机场南门,迎面就是一期总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的顺丰转运中心。这是花湖机场与客运机场的不同之处:客运机场一般以值机和候机大厅为主体,花湖机场则以转运中心为主体。眼下,转运中心正抓紧开展设备联合调试。“按计划2023年7月可投入使用。至2025年,快件年处理能力预计可达到6.88亿票,每日快件分拣量227.7万票。”顺丰集团湖北枢纽负责人介绍说,“顺丰航空将逐步规划调整空网布局,打造以鄂州为中心,以深圳、杭州、北京、成都为区域枢纽的‘轴辐式’航空网络,届时转运中心也将向国内外合作伙伴开放共享,联通国内和国际业务。”

在花湖机场不远处,世界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双层钢桁梁悬索桥——燕矶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工程车穿梭如织,主塔承台节节拔高。大桥建成后,将连通花湖机场,成为鄂东地区空铁、空陆联运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过江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内外部联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是提高机场运行效率的关键。”围绕花湖机场,“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加紧建设,武汉、鄂州、黄石、黄冈之间的“硬联通”日益完善,初步形成“公水铁空联运,江海湖直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下一步,鄂州将加快推进配套港口、公路和铁路建设,打造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

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第一座、全球第四座专业货运机场,于2022年7月正式投运。图为试飞的货运飞机在花湖机场飞行(2022年3月19日摄)。 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胡战军/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花湖机场建设者倍感振奋,更觉重任在肩。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开通国际货运航线4—6条左右,国内航线40条左右,形成辐射中国、畅达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航空货运在高附加值产品运输和远距离运输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带来强大的产业聚集效应。”在鄂州市临空物流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饶晓看来,“要把花湖机场的交通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是提升对高端产业要素的汇聚力和承载力。”

2022年11月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现场的350平方米高清超长全彩LED大屏引人注目。这块大屏正是由落户鄂州的芯映光电生产的灯珠模块组合而成。依托花湖机场,鄂州主动对接融入武汉,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共同促进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做大做强。目前,黄冈、黄石的新产业规划也正往花湖机场方向布局集结。花湖机场还吸引了世界目光,不仅已有日邮物流枢纽中心等项目签约,还有德国、法国等不少国家的航空、物流公司纷纷前来对接。

一子落,满盘活。2023年,鄂州拟推进52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4230多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以花湖机场为核心,鄂州正重塑城市交通、产业、空间等要素资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赋能蓄势。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航空物流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鄂州以花湖机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航空物流业,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筑内畅外联新枢纽,同时促进高端产业聚集,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仅有力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能够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东达村,乡村振兴展新颜

《求是》杂志记者 侯亚景 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作二十大报告,我倍感骄傲自豪,更有信心做好新征程上的乡村振兴工作,真正把党的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1月4日,农历腊月十三,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的文化广场上,一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正火热进行着。党的二十大代表、东达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牛生有向村民们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受。从北京回到家乡后,他已经参与了70多场宣讲活动。在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他琢磨最多的还是村里今后的发展路子。

“东达东达,不是霜冻就是雹打。”东达村地处青藏高原,背靠祁连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从当地人这句顺口溜可见一斑。由于地理条件差、气候异常等因素,村里收入渠道单一,村庄面貌杂乱破旧,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曾是省级贫困村。如今的东达村,早已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安全饮水管网全覆盖,开设了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老年福利院等便民设施,村民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4200元,成为了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都说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这些年,村里采取‘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牛羊活畜养殖、食用菌种植、土地集约化种植三大村集体产业,建设了牛羊养殖大棚20幢、食用菌种植点3幢,整合全村近4000亩土地开展村集体托管集约化经营。2022年,全村羊年存栏量6万只,年产平菇6万斤,土地托管年每亩分红达到570元,逐步实现了产业多样化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金滩乡党委副书记、东达村驻村第一书记滕飞说。

作为村上最早一批发展牛羊养殖的产业带头人,村民雷延明深有感触:“从2010年开始养羊到现在,我家不仅供儿子上了大学,还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越过越好,以后继续搞好养殖业,生活肯定有奔头。”

“都说乡村振兴,那咱村的养殖产业下一步咋提高收益?”“土地托管后,乡亲们都有分红,可这粮食销路还有啥好主意?”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闹。

“现在大家日子越过越好,但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子不能歇。”村党支部副书记朱世红说,“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一批乡村民宿,发展乡村田园观光和红色旅游业,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这条发展路子从何而来?

东达村向西约30分钟车程,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和“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2018年,为了更好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展现东达村人参与家乡建设的精神面貌,脱贫摘帽后的东达村建成了海晏县首家村史馆。随着村史馆被“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列为现场教学点,近3年累计来访学员有2万余人。

村民汪福英是村上较早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人,如今又看到了新希望。“两年前刚被村上定为现场教学点接待户时,我怕干不好,没少向村干部打听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被确定为乡村旅游的5户接待点之一,把客人招待好,更有信心了。”

图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的夏日景色。 新华社发 李勇/摄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讲过的这段话,让汪福英在内的东达村干部群众满怀期盼、干劲十足。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达村正是坚持以党建促发展,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村庄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从加强党支部建设入手,东达村探索推出“党员计分制”、“六小化解法”等有效做法,将党员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展现出“支部引领带动、党员示范先行、群众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党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2021年,东达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这些年,村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集体产业搞活了。说到底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干群同心。”牛生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战略部署。我们村‘两委’班子一定要起好带头作用,结合村情实际,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真正让群众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

记者手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达村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坚持党建引领发展,不断做强富民产业,让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东达村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Baidu
map